一篇被持续传播七年的文章,本报调查背后真相究竟如何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这是一篇近日被国内各大官方微信广泛传播的“新闻”,与一个女律师的意外死亡有关,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的深思,文章描述的内容发生地在大连。记者调查发现,这篇文章连续7年来几乎年年都会进入受众的视野,与此同时也不断有人追问它的真实性。
广受关注
坠楼“新闻”发生地在大连
12月22日,国内一家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微信公众号,以“‘妈妈,我去天堂了,这里太累了!’看完女儿临死前发来的邮件,母亲当场泪奔!”为题推送了一条信息。
此后,同一条信息也被更多官方微信和微博发布,一时之间该信息再次成为一则比较受关注的“新闻”,而这条“新闻”的发生地写的是大连。
文章中称,2008年10月16日下午4时21分,20多岁的女律师梁素素从单位21楼飞身而下身亡,在其成长过程中,父母为把这个“笨”女儿送进全国知名学府,再把她送入大连知名的律师事务所,付出了大量的心血。然而,当母亲看到素素生前发给自己的邮件时,悲痛之外又陷入了深思。
这封邮件里的文字深深触动了广大读者:爸爸妈妈,我一直希望可以成为你们希望我成为的那种人,可是我始终成为不了那种人。我很累,我一直活在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里,别人的优秀都是用来突出我的愚笨,太累了,就想休息,或许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类,不聪明,但活得很快乐。
记者追查
最早出处是多年前一份杂志
记者从这篇数千字的文章中看到,有关人物的介绍比较细致:1984年出生的梁素素在2000年考入大连某知名高中,入学之初因成绩问题受到老师的质疑,其母找到了校领导反映,后被调入高一六班(文章特意说明该班为尖子班),2003年素素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,毕业后进入大连市一家专事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。
文章中对梁素素父亲的介绍较少,只交代其是位公务员,而对其母亲刘毓的描述较多,称其是“同龄人中为数不多的全日制本科生,毕业后留校任教,35岁晋升为教授,担任大连某大学工商管理系副主任”。
从大量的细节看,这似乎是一篇可信度非常高的文章。
记者看到,每一个发布该“新闻”的平台均注明了文章的出处,但出处又表明系转载他处。经多番查询,记者追查到这篇文章最早出自于《家庭》杂志,刊登于2009年1月下半月版。
记者也辗转找到了该期杂志,与网络上刊登的内容相比,这篇题为《赶鸭子上架 母亲把律师女儿逼上不归路》的文章内容细节更为详尽,同时记者注意到,文章前后并未说明文中人物姓名和内容是否进行过处理。
疑团待解
不断有人追问故事的真实性
从原文的操作看,是作者采访到了刘毓,文中结尾处用的“接受笔者采访”一说,在被转载的过程中,有的平台保留了原说法,有的则更换为“接受记者采访”或“接受采访”。
记者查询中发现,这篇文章并非近日才作为“新闻”受到关注,而是连续7年来几乎年年都进入受众的视野,进行转载的多为网站或论坛的教育频道。而且在百度搜索中,“大连梁素素”、“梁素素自杀”、“刘毓梁素素”都已经自动生成了搜素关键字,可见关注度之高。
记者注意到,在持续被高度关注的同时,也不断有人在追问这个故事的真实性,尤其是贴近性较强的大连受众更为关心。
记者看到,在2015年4月份,又有人在天涯大连论坛中询问此事的真实性,并希望大连的网友能给予答案,跟帖中持疑问态度的不在少数。也有网友表示,在参加某地教育方面的会议时,此案例被机关领导直接引用过,认为是真。
核实细节
学校和律师圈对文中所述均未认证
因为有关刘毓夫妇的信息原文中均未具体交代,这为记者寻找原受访者带来了难度。文中可以肯定的细节有:2000年入学、大连某知名高中、高一六班、中国政法大学、专事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。
学校:
那年的六班不是尖子班
记者首先联系了大连某知名高中,经学校查询后反馈,因距离2003毕业时间已经过去10多年,校方并不掌握是否有这样一位意外身亡的毕业生,该校每届学生中考入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不少,因为梁素素有可能是化名,因此也无法给出判断。
不过工作人员表示,该校有教职员工也曾在网上看到过这篇文章,因为一些细节与学校实际情况有所出入,也对真实性抱有疑问。以文章中称的2000年梁素素入学后调入的高一六班为尖子班为例,工作人员表示高一六班并非尖子班。
另外,针对文章中所称的刘毓因为素素遭到班主任质疑,硬将老师拖到校领导室一番唇枪舌剑,并要求调班这一细节,相关老师对此也无印象。最令人生疑的一点是,该校2003届毕业生中,六班无人考入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。
律师:
圈里没听说有这么个人
随后,记者又向大连律师圈的多位律师进行了询问,受访者均表示未曾耳闻。大连市律师协会一位工作人员表示,正常情况下有从业人员发生这类意外,协会会有所了解,但是目前并不知晓有过此事发生。
一位曾经供职于大连海事法院的人士告诉记者,文章中所说的专事于海事官司的律师事务所,因为专业性强,需求面相对小,在大连这样的事务所很少,在2008年前后更是少之又少。
该人士向记者推荐了一位我市较早涉足海事官司,在业内十分有名的律师。这名律师告诉记者,在我市从事海事官司代理的律师确实很少,圈子也很小,如果有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发生这样的意外,应该会有所耳闻,但是记忆中没有一点印象。
思考 文章为何受关注?拷问教育方式引人深思
再回归到这篇文章本身,这篇文章为何持续多年广受关注?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。采访中记者了解到,虽然有人把关注点放在事件的真假上,但更多的人之所以关注,并非在于一名年轻女律师的意外死亡,而是刘毓对素素拔苗助长式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悲剧,在当下仍能引起人们对教育的深思。而这,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可贵之处。
我市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,从信息的持续广泛被关注,可以窥见在我国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,在家长眼中成功的教育案例可以借鉴,而失败的案例更能够引发触动。而且在这篇文章中,家长给孩子健脑、补习、追名校、帮选择工作、争做精英的做法和想法中,让很多家长或多或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
从这个角度看,如果受众读后能够有所反思和改变,抛开真假之辨,这篇文章也值得被越来越多的家长看到。
该教育专家称,这篇文章引用的一句谚语很好,“上帝为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”,如果家长总是愿意让孩子去攀那根原不属于他的高枝,结果很容易使得孩子从原本不属于他的高处摔下来。
因此,从家庭教育的角度,这位专家建议,家长与其说为了孩子着想,处处帮孩子选择并决定人生之路,倒不如充分发掘孩子的天赋,帮孩子建立起能够自己寻找正确道路的能力,那样他可能自己就攀上了高的枝头。 半岛晨报、海力网记者于雅坤文/图
上一篇下一篇返回本版
当前为第页共页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
表情
0 留言